降压治疗的益处有目共睹。一项纳入61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血压每降低2mmHg,脑卒中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0%和7%。但血压下降“幅度”(即血压目标值)是否越低越好?血压下降“速度”(即血压降到目标值所需的时间)是否越快越好?
降压幅度血压是否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压诊断标准从“/95mmHg”演变为“/90mmHg”,直至此后“正常血压高值”概念的提出,似乎体现了血压“越低越好”的理念。然而,HOT研究(随机研究)发现,舒张压降至平均82.6mmHg时,心血管风险降低了30%,收缩压从平均mmHg降至平均.5mmHg时,心血管风险降低了22%,但是血压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过度降压也存在一定风险。在ONTARGET研究(随机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联合用药组虽然较单药组血压下降了1.5/0.8mmHg,但未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反而导致症状性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增高。而莫兰德(Molander)等人对例85岁以上的老老年人群进行4年随访后发现,收缩压低于mmHg者的死亡风险增加,痴呆风险高于收缩压大于mmHg的人。
降压应“适可而止”!
某些情况下,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呈J形或U形曲线。
INVEST研究(前瞻性随机研究)结果显示,DBP70mmHg人群的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IDNT研究(随机双盲研究)发现,SBP低于mmHg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可以认为J形曲线是存在的,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SBP勿降至mmHg。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与血压呈U形曲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91~mmHg,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好于血压降至正常或血压高于/mmHg的患者。
降压速度很多患者只要发现血压一升高,总急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血压降下来。特别是在天气多变的季节,高血压患者最容易出现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此时如果急于把增高的血压迅速降至理想水平是不现实的,容易造成机体不适应,出现其他疾病和症状
事实上,血压是动态变化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内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反而使头晕症状加重,严重者还可诱发脑梗塞。这是因为高血压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降压过快时,可使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
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除了“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急症”等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患者的高血压不宜降得过快,降至/90毫米汞柱左右即可。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控制在~毫米汞柱,舒张压在80~85毫米汞柱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最低。
其实,任何药物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有的降压药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用药原则,小剂量联合用药,缓慢降压。
来源:高血压之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