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简历有何特殊性?
在设计简历和作品集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哪些地方能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来分享几条关于评判设计师简历标准,供大家参考。
信息简洁不繁琐
每条信息存在即合理,删一个字影响内容传递,加一个字繁琐冗余。
为了描述,我们经常会添加很多个人介绍,如何判断哪些信息有价值?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把你简历里的名字换成一个陌生人,再去看这份简历,你还关心这份简历的哪些信息?
这一条条罗列的信息如果跟自己没关系的话就很容易判断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工作履历遵循“由近及远”排列
很多人喜欢将自己的求学及工作履历按时间顺序从过去排到如今,但对企业来说,他们更关心你近期的工作信息,时间离现在越近参考价值越大。过去证明你的出身,现在证明你的价值。工作年头久的人,可能罗列过去的信息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版面,但最关键的信息最后被排列了在最不起眼的位置。在大量不重要的信息中找有价值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损耗。
作品集本身就是你的第一个作品
作为设计师,你的作品集是别人看到的一个作品。但很多人只在意作品,对作品集本身却不够重视。作品在每一页的版式排布、信息呈现的字体选择、字号大小以及在手机或是电脑屏幕里展示的呈现效果都是你专业展示的一部分。大部分能把作品集设计得当的设计师,作品都不会太差,反之,很多作品不错,作品集设计的邋邋遢遢的设计师,如何证明你作品集里作品的真实性?
突出优势就是增加可能性
为了扩大求职范围增加求职机会,很多设计师会在个人履历里把自己的专业能力描述的宽而广,作品范围也尽可能的大而全,但企业主对每一个招聘岗位的职能都有明确的述求。你该告诉他们的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擅长做什么。你需要突出你擅长的,这才是你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增加惊喜
岗位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专业要求,除此之外,你需要在达到专业要求之外学会“制造惊喜”。就是在专业之外,你是否有一些“类专业”的爱好、特长、作品、经历、故事?
什么是“类专业”?就是和设计专业既不相关,但又有联系的专业。比如是否可以点缀几张你拍摄过的精彩摄影作品、油画、手工、出版或是有趣的身份、特别小众的技能等等。
但这是锦上添花的部分,占比要小,一放出来要让外行人觉得惊叹内行人觉得不差。不然就不放,减少信息冗余。
对作品的描述要有观点,但切勿空谈
视觉类作品要突出“呈现”。细节展示不能有损耗,要让观看作品的人看的最舒服。而复杂系统类作品重在“阐述”。你需要阐述对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解决了哪些问题。一个是他人视角观看,一个是主观视角阐述。我们需要对专业有理解,但要建立在具体项目上,切勿脱离项目谈专业,而不落地。
文件格式要通用
有人为了展示效果用了很多keynote或是PPT中的复杂效果,但面试官和你用同一个电脑系统的概率只占50%。所以作品集最好选择一个通用格式比如,PDF或是一张长图,亦或是一个线上链接。
文件大小要控制
不同人对5M、10M、20M大小的作品集所感知可能会有所不同。但M甚至M+会让所有面试官产生下载的抵触情绪。新人常会抱着“品质不够量来凑”的心态,这样做会让本来一个不太大的作品集经包装后问题暴露的更多。我的建议是作品集整体大小控制在30M以内。要学会如何压缩文件大小,前提是保证清晰图不能有太大损耗。
作品的“线上化”展示可以有
除了相对传统的个人介绍+作品集形式,也可以拆分成个人介绍+线上展示。这里的线上不是把作品“存到网盘”给个链接,而是可以在一些主流的线上平台或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