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芪,中医爱好者们肯定都不陌生。作为临床及生活中常用的一味中药,黄芪兼具药用与食补双重效果。近几年,还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应用单味黄芪代茶饮,以求降低血压,并称之为“降压偏方”。
一、认识黄芪
大家都知道,黄芪性味甘温,入脾经、肺经,长于补脾肺之气,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其性善动,行于表里内外上下,可补一身之气,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补药。同时,黄芪又能行血利水,生肌敛疮,有“血中之气药”、“疮家之圣药”之称,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二、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不论是前人的中医医案还是西医的实验研究,黄芪的双向血压调节作用毋庸置疑。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介绍经验说:“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用药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邓老治低血压,在补中益气汤中仅用黄芪15克,治气虚加痰瘀型高血压黄芪用30克以上。在近代关于黄芪升压的研究中已证明,黄芪皂甙Ⅳ不但对正常及心功能受抑制的大鼠左心室具有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以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升高血压。
黄芪的降压功效,则取黄芪补气行血之意。气行则血行,血液畅通会使病人全身痉挛萎缩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血压病人都可应用黄芪,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详分数型,症型不同,则治法各异。三、高血压患者中,哪些人群更适合用黄芪站在中医学的角度,高血压可被划分为五种类型:肝火上炎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阻滞型、气血亏虚型。其中,痰湿阻滞型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便溏、胸闷气短、舌苔白腻、少食多寐、脉滑等。治疗主要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目的。气血亏虚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失眠、乏力、舌淡、发黄、唇白、苔薄白、脉弱,劳累过度时还会加重眩晕。对于这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使用黄芪益气养血,补中健脾,利水燥湿,可实现降血压的目标。
正因为,黄芪临床用量小时可升高血压,量大时则降血压。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黄芪的用量大多在30克以上,气虚兼血瘀证患者还可适当加量。值得注意的是,肝火上炎型、肝阳上亢型和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属实热证,为避免加重病情,治疗方案中忌用黄芪。总的来说,黄芪一药多效,配伍方法不同,入药用量不同,所发挥的功效也随之相异。把握好黄芪的用药规律,规避其用药禁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黄芪功效,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