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立军
初五去看母亲。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别的亲戚都没走,但母亲还是要去看的,毕竟断不了接触过,所以少了些顾虑。
看到母亲虽然受过轻微的“感冒”,脸竟然没有瘦,我心安了许多。她自诉没有大的不适,只有两天腰酸背痛,让弟弟帮助拔了拔火罐,也没有妨碍做饭等家务,我竟感叹她比我好得要快,这应该得益于她一辈子勤快闲不住,或许常有小劳增强了身体状态吧。
母亲是妥妥的“七零”后,农村爱说虚岁,转眼就要八十了,而我是真正的六零后,她比我大两旬,都是数鸡的,不过她大约是早晨是爱打鸣的鸡,干了一辈子农活。我是个爱瞌睡的鸡,想来真是惭愧,除了义务无责贷的工作之外,是个闲手郎,母亲就常教训我:这点一点也不随她!当地口语“随”就是像的意思。
见了面母亲喜欢絮叨,又一次说起怀着我的时候,不碍干活,竟跌过四次跟头,笑说这个孩子可真牢靠。可能那时候人都吃不好,身体轻快罢?但我爱听她絮叨,虽然上学时给她提过建议,尽量说重点,随着年龄渐大,我也有了徐叨的毛病了,才深深体会到:絮叨也许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亲情的表达。
可能因为生活节奏变快了,也许是别的原因,年轻人都不耐心听老人徐叨,但我觉得,不忙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听听过来人叨叨一下过去的事情,学会倾听老人的倾诉,就是一种陪伴,是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
因为照应小侄女上学,也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原来母亲是不愿意离开农村里的老窝的,说在老家出来进去多方便啊,在城里有诸多不便,自从跟老弟一块住在馨香园后,认识了许多老年人,有时候送下孙女上学,还跟着一个邻居老姐姐去听健康讲座,看来在哪里住惯了也就习惯了。
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还听了很多保健名词,常跟我叨叨这开水焖黑豆降压治眼病,那醋泡鸡蛋治百病等的偏方,我也学了不少,有时候心里想,老娘学习能力还挺强的,要是小时候能坚持下来上“扫盲班”,就不会吃没文化的苦头。母亲常说因为识字太少,出门就要问路,在农村生产劳动时,免不了要请人帮忙,说不认字就是睁眼瞎,你俩可得好好上学,别再吃这个没文化的亏!好在我从小知道学习,当然母亲的唠叨也起了重要作用,现身说法,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育。弟弟虽然上学虽然经了些波折,也立志步我后尘,考上了大专,与母亲的说教也是分不开的。
母亲在就是最好的教育,母亲在,家就在。老人是个宝啊,从含辛茹苦挣吃挣穿,到供养我们上学,一步一个难,历历在目。人生在世,既要感恩师长,也不要忽视父母的唠叨教育。饮水思源,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的为人处世,身教重于言教,我常感怀于心,铭记于心。
母亲安好,做儿女的心最安。母亲身体好,也是我们后辈的福气!母亲在,故乡就在。不管住在哪里,母亲就是回家的方向;有老母在,就有老家的味道;而母亲在哪里,就是回家的方向。
壹点号黎君杂谈专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