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者劳累后血压暂时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当血压升高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等高血压危象,多会在短期发生如中风、心梗、肾衰等心、脑、肾器官的损害和病变。
降压药种类繁多,首先应该严格遵照医嘱。对于药物选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一些人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发脑血栓等不良后果,切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渐降压。
切勿随意间断用药,有些人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经过测量血压降至正常就自行停药,过一段时间见血压升高又再用药,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还可使病情恶化,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进一步治疗。
我们应避开这10大误区:
误区一、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性。问题是高血压有“依赖性”,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
误区二、开始不能用好药
好的降压药,不但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而且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有保护作用。所以选择降压药,哪个好,就选哪个,而且开始就用好药。
误区三、高血压没症状,就不需要用药
血压升高后一般人会感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所以,血压升高,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四、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血压会重新升高。如此用药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五、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换药。
误区六、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
误区七、降压药有副作用
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而降压药经过临床验证相对安全,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不要因噎废食。
误区八、降压药伤肾
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类药物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并有改善性功能的作用。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才是“伤肾”的主要原因,而不是降压药。
误区九、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mmHg之间,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
误区十、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降压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应首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