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血压患者的不断增加,临床上可供选择的降压药品类也越来越多了,但不管是利尿降压的拮抗剂阿米洛利,还是较为常见的钙拮抗剂地平类,在持续用药之后,都会出现类似的表现,即效果逐渐变差。
对此,很多人认为是长期用药使得身体出现了抗药性,所以才会导致等量的药物效果变差,往往需要加大用量方能维持功效。
但事实上,降压药不同于抗菌药或是精神类药物,并不存在所谓的抗药性一说,而若是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但降压效果并不明显,或许是受这3方面因素的影响,建议大家引起注意。
1.继发性高血压
按照现代医学划分,高血压主要有两种,即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血管自身老化、柔韧度降低,再加上血管内壁堵塞、血液粘稠度增加所引起的高血压症状,在高血压病例中占比更高。
而继发性高血压则多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状,例如糖尿病、甲状腺紊乱、颈部疾病等,都可能成为诱因。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通常需要对病症本身予以疗养,若是仅服用降压药却忽略了对病根的防治,那么其效果自然就较差。
因此,血压降不下来的朋友,要留意自身是否还有其他代谢综合征表现,采用联合治疗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体质条件变化
还有些朋友在控制血压时会发现,在刚开始吃药的一段时间里,血压的确能够保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但随着时间推移,药物效果逐渐变差,血压峰值也不再“安全”。而这一变化很有可能就是患者自身体质条件发生了改变所致。
随着年龄的上升,患者自身的血管健康状况会不断受损,其内壁的柔韧性也会同步下降,等到“量变”逐渐积累成“质变”时,患者就会发现等剂量的降压药效果似乎不再明显。
此时,病人应当尽快与主治医生联系,适当调节用药种类与分量,同时,还需要对自身生活习惯进行调理,以免血管状况进一步恶化。
3.药物使用的局限性
正如前文所述,降压药本身并没有耐药性这一说,但每一种药物却又的确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也需要通过采用联合疗法来进行调理,这样才能让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
因此,长时间用药时,随着身体条件的细微变化,相同药物的效果也会逐渐发生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及时采取新的药物配比与治疗模式,或许才是“正解”。
总而言之,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患者在调理过程中,不应当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药物之上,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再辅助用药调控血压,这样或才能对预后改善与疾病治疗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