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其发病率之高,令人震惊!
常见的治疗方法以降压药物为主,然而,这只能起到短期的控制效果,无法完全治愈。
若是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可能面临严重后果,如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因此,面对高血压,理解其发生原因至关重要。
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宏观角度看待疾病,而现代医学的研究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高血压的微观机制。血液中有一些微小的半透明蛋白,即血浆蛋白,它们在血管中运行。
然而,如同水管中的水垢和生锈现象一样,血浆蛋白会逐渐沉淀附着于血管内膜。
当堆积得越来越厚时,血管会产生阻塞,导致血管狭窄。这也是西医中所讲的"玻璃样变"现象。血管狭窄使得血液流动受阻,进而导致各器官供血不足,最终引起高血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消除血管狭窄,保持血液流通顺畅。然而,降压药物并非专门为此设计。
例如,人们常使用的硝苯地平,这是一种钙离子阻滞剂,主要作用是扩充血管。其他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虽可暂时降低血压,但药效持续时间有限,且需长期服用。
总的来说,各类降压药都并不能解决脂质沉积、血管堵塞的问题,并且药效维持短,需要定期服药。
那么,说中医能治本、治根,怎么治?
现在,很多中医都在通过中药调理高血压病人,不过并不是直接停用西药、换用中药,一般情况下是2个月左右,将西药逐渐减量,到最后达到不靠西药,人体就能很好地控制血压。
随后经过调理、巩固一段时间,中药也可以减量、甚至停用。
在众多的中药处方中,一种结合化痰祛瘀与疏通血管理念的方子备受